襄阳历史名城到底是有3000多年还是2800年的历史?

  • 南漳伯爵足浴会所电话
  • 先讲一点偏离主题的内容,看南阳的朋友对″襄樊″这个名字特别感兴趣,也特别爱问为什么襄樊改襄阳这个事,那就先讲一下这个:

    西汉初始建襄阳县,以县治位于襄水(南渠)之阳而得名,从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州、道、路、县治所。明、清时为布政使司襄阳府,民国时属襄阳道。1950年5月,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区专员公署,1977年襄阳专员公署改称襄阳地区,襄樊市由省直辖。1983年8月撤消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2010年12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

    也就是说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襄樊这个新名字用了六十年。襄阳人杰地灵,英才灿若繁星,是宋玉、刘秀、庞统、杜甫、孟浩然、皮日休、张继、米芾……的桑梓之地,是诸葛亮、王粲的第二故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襄阳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襄阳为交通要塞,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金庸先生也特别喜爱襄阳。
    襄樊这个新名字比较尴尬,绝大多数外地人只知有襄阳、樊城,却未听说过襄樊,海外襄阳籍的华人华侨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更名襄阳。2008年,24位人大代表,185位政协委员强烈要求复名。襄阳90%以上的民众赞同更名。本着①尊重历史②传承文化③顺应民意④通动发展的目的,201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襄樊正式更名为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下辖:襄城、樊城、襄州三区;南漳、保康、谷城三县;枣阳、宜城、老河口三市。现在回归主题,讲一下樊城、襄阳城、邓城:樊城:一提起樊城,很多人就会想到关云长水淹樊城,其实樊城的历史比这要早很多,距今已有两千八百多年。樊仲山父封地。樊仲山父,姬姓,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周宣王之时受举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后氏以樊为姓,是华夏樊姓始祖,所以也叫樊仲山甫,樊仲山,因谥号为″穆\”也叫樊穆仲。世称周樊人,《诗经大雅崧高》称他和申伯为国之栋梁,《诗经大雅丞氏》专门颂扬他的高尚品德。公元前872年,樊仲山甫封于樊地时,已有樊地,受封于此建樊城,距今已有2800多年!襄阳城:始建于汉高帝,距今也两千多年,襄阳城雄伟壮观,古朴典雅,三面环水,一面环山,有中国最宽阔的护城河环绕,护城河长约5060米,最宽处250米,平均宽度180米。襄阳城外有瓮城,也叫屯兵城。襄阳城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等美誉。邓城遗址:位于樊城北约六公里处团山,为春秋时邓国的故都,文献和考古都证明邓城距今3000年。襄阳市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有200多处,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现代交通优势更为突出,金庸、冯骥才评价襄阳为\”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市域内的累点有:襄阳古隆中、襄阳古城墙、仲宣楼、鹿门寺、米公祠、夫人城、习家池、广德寺、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米芾纪念馆、五道峡……总之,古襄阳,美襄阳!最后让我们欣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襄阳有记录的城建历史,从东周开始,大约公元前8世纪,距今2800年历史!

    襄阳历史名城到底是有3000多年还是2800年的历史?

  • 漳州伯爵摄影地址
  • 铂爵婚纱摄影是驰名商标。

    深圳市铂爵婚纱摄影有限公司是中国婚纱摄影企业,塑造中国婚纱连锁领导品牌全国连锁直营23家,遍布厦门、深圳、上海、天津、三亚、丽江、福州、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石狮等,旨在让无数新人体验到钟爱集团带来的与众不同。钟爱集团,以其独创“铂爵风”摄影风格而闻名业界,追求自然、唯美、大气的摄影手法。

  • 漳州伯爵会娱乐有限公司
  • 谢谢邀请!王阳明是如何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这个问题值得论述一下!

    王阳明确实是明朝时期一位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的圣人,当之无愧!

    第一,立德:

    明朝时代政治制度也是儒家文化为基础,读圣贤书成为教育培养人才的制度。

    文化教育知识就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儒家道德文化教育的必修课,立德的重要基础。王阳明出身于书香门弟家庭。父亲是一个朝庭官员,至此王阳明是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这也是很重要方面,真可谓“书香门弟出圣人”为王阳明一生成为很有正能量的人,全身充满正能量精神之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至此,王阳明既读圣贤书,又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两者合一,能“立德”圣人也,非他莫属!

    第二,立功:

    立功必须立志,立志才有立功。

    王阳明十一岁时随父进京,开始读书就以“学圣贤”作为自己的理想。从十五岁游云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名胜,拓展视野有经略,志存高远。他性格机智,豪迈不羁,并很精骑射,很敬佩东汉大将马援的功绩。并有感于矛盾丛集,频繁动乱的社会现实。使他对军事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一生读了不少的军事书藉,在军事方面很有建树。并把自己的“心学致良知”与军事知识相结合,更是成了一位杰出军事家,如在宁王之乱平定,在赣州剿匪,在广西剿匪都取得了成功,也是成就了王阳明“立功”之圣人!

    第三,立言: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多灾多难,自己做一个很有良知的人,却总是遭到朝庭不公平对待,臣官小人的追杀差点丢了性命。一生这样渡过的王阳明觉惑不解,更是促使自己用心学来找到原因,才得以安慰,所以对心学更是深入研究并在贵州龙场得到思悟,这也是历史上称“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已成了王阳明立言的基点。这个基点也成就了“立言”的誓言,而且做到了一个真正的“圣人”。

    他发明了新的《大学》古本宗旨:更是传承世,人尽皆知。“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格言“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总之,王阳明成为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除了他的家庭教育外,更多的是得到了社会是非教育,从而领悟了人生一定要“致良知”的道理。

    中国自西周以来,被称为“圣人”的很多,几乎每个学派都会推出一位圣人,不过真正得到公认的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按照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王阳明坚守“良知”,德耀四方;他凭一己之力,平定宁王叛乱;他创立的“心学”为儒家思想,找到了活水源头,成为中华思想史上最耀眼的明珠。

    何为“三不朽”圣人?

    圣人是指“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即才能和德行都达到尽善尽美程度的人。这个说法很含糊,没有具体指标,因而各个学派、宗派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圣人,比如尧舜禹、老庄、孔孟等曾被人誉为圣人。提出“三不朽”标准的,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叔孙豹,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孔子的第三十一代孙孔颖达,又对三不朽做了详细说明:“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此后,普遍以这个标准界定圣人。在三不朽中,立德侧重于道德操守,及其对后世的价值观影响;立功则是指建功立业;立言是指可传承的思想学说。胡适曾经用三个英文单词来概括三不朽:woth、wok、wods。用大白话来概括三不朽就是:德行操守人人夸,工作成效牛上天,思想学说称宗主。精神、物资、师道三个维度,都做到极致,这样的人,就叫圣人。

    王阳明的“三不朽”

    王阳明名守仁,号阳明,原名王云。据说王阳明长到五岁都不会说话,他祖父根据“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给他改名“守仁”。就在改名的当天,王阳明终于开口说话了。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守仁格竹。说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万物皆有理”,他就每天对着竹子“格”,希望能找到竹子的“理”。结果一连格了七天,把自己格得生了一场大病,仍然没有找到竹子的“理”,由此,他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一、“致良知”阳明立德这个故事可见王阳明的特立独行,他的追求似乎与常人不一样。其实早在他十二岁时,就说过一句话:科举中榜不是第一等大事,读书做圣贤才是最要紧的大事!小小年纪,就立志做圣人,羞煞天下为功名忙碌一生的读书人。王阳明曾经两次进士落榜,面对父亲的安慰,他却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一个志向高远的人,心里的强大,让人须仰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不需要向外求,良知人皆有之,也不需要向外求,人只要做到在事上磨练,保持良知的本性,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天理”。王阳明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德行,就是在他的这个思想下,释放出了耀眼的光芒。正德元年,以太监刘瑾为首,组成“八虎”,把明武宗玩弄于鼓掌,将明孝宗遗令的三位辅政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悉数罢黜,并将数百位大臣杀害的杀害,罢官的罢官,下狱的下狱。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他因为上疏反对刘瑾对大臣们的迫害,被刘瑾杖责四十,发配龙场驿。一路上,刘瑾对他尾随追杀,逼得他伪装溺水自杀,才逃过一劫。王阳明在穷苦的边瘴之地,苦熬了整整三年。倘若他对刘瑾略表恭顺,哪怕不与刘瑾为敌,他也不会遭此大难。他的“良知”告诉他,刘瑾作恶,祸乱朝政,残害百官,他必须旗帜鲜明地践行他的“知”,不管面临什么结果!除了上文所说的王阳明对功名利禄的态度,他认为“人皆可以为圣”,所以不需要刻意模仿别人,而是保持内心的“纯真”的良知就可以做到。对朝政大事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也无不透露着王阳明超越世俗的“德”。二、“知行合一”阳明立功阳明先生作为一介儒生,数次平定叛乱,尤其是在没有兵权,空手一人的情况下,以他的勇气和智慧,竟然平息了宁王叛乱(藩国在江西)。其实,王阳明完全可以不管宁王叛乱,因为此时他刚刚完成江西匪患平定,兵权已经上交,并在受命前往福建的路上。但王阳明敏锐地发现了宁王叛乱的巨大危机,一旦宁王叛乱出了江西,将目标瞄准南京,那将在大明帝国掀起轩然大波。时间紧迫,容不得王阳明为个人的前途考虑,他毅然返回江西,孤身一人招募义兵,并以朝廷名义,发出檄文。正是这个假檄文,迷惑住了宁王朱宸濠,使他误以为朝廷平叛大军到了,一直不敢挥兵南京,错过了与王阳明决战的时机。十几天后,当朱宸濠发现上当了,率军一路北上准备攻打南京之时,王阳明已经拥有八万士兵,他避实就虚,突然袭击宁王老巢南昌,逼得朱宸濠不得不放弃北上,回师救援。一切都在王阳明的意料之中,当朱宸濠行至鄱阳湖,遇到了王阳明的伏兵。三天水上大战,宁王朱宸濠做了俘虏。而此时,北京平叛的人马刚刚出发。朱宸濠的叛乱,对大明帝国来说就是一场巨大危机。不难想象,只要王阳明稍稍有一点私念,不主动揽责,朱宸濠一旦攻克南京,恐怕就是一场荼毒生灵的天下大乱。除了平定朱宸濠叛乱,王阳明还承担了江西、福建一带的匪患,及广西断藤峡叛乱。王阳明拖着病体,完成叛乱平定后,就在归途中溘然长逝!三、龙场悟道创“心学”阳明立言阳明心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地位毋庸置疑,后人将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列为儒家,四大里程碑式人物。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称阳明心学为“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被誉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杜维明先生说:“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传奇王阳明对今人的影响

    阳明心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其实践价值,对于每个人生活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有专家认为,近五百年来,能够把学问与个人生活和工作密切结合起来的,只有王阳明和曾国藩。正因为如此,阳明心学成为近现代,乃至当代人最实用的人生教科书。比如曾国藩一生以王阳明为师,毛主席也是阳明心学的践行者,日本人东乡平八郎有一句名言:“一生伏首拜阳明”。阳明心学何以对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根子就在王阳明认为心即是天理,每个人都具有成为圣贤的本性,人只要固守本心,努力践行,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王阳明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成功了,无数后人践行阳明心学,也获得巨大成功。阳明心学不光有理论,还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比如,他在阳明书院讲学时,曾经留下阳明心学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嘉靖七年十一月,王阳明病逝于归乡的舟船中,临终前,弟子们问他有何遗言,他留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首先应该要立志。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据说是王羲之的后代。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跟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是朋友,王纲本身也是当官的。但到了后面,老王家有点时运不济,好几代都不出来做官,都想当隐士。到了王阳明父亲这一代,情况就马马虎虎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父亲叫王华,他的伯伯叫王荣。两兄弟叫荣华,自然是取荣华富贵的意思,缺什么才想什么。说明在他父亲这一代,家里情况并不太好。但是,王阳明应该是没吃过苦的。因为他的爹太厉害了,是个学霸。从小读书就厉害。十一岁到私塾读书,只读了数个月,老师就把他叫过来,说你退学吧。为什么啊?我会的你全学会了,接下来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所以,十七八岁的时候,王华就被当地的富豪请去当家庭教师,生活完全不用发愁,要读书,人家准备了一屋子的书,只要你读书的时候,顺便点拔一下自己的儿子就行。所以,王阳明出生的时候,家里的条件已经改观。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到了他父亲三十六岁的时候,祖坟冒青烟了,王华高中状元,当年就进了翰林院当学士。按现在的话说,王阳明就是一个官二代、富二代。那么,有着学霸父亲的王阳明是不是也特别聪明呢?一开始,大家不但不认为王阳明聪明,还挺担心他会是一个笨小孩。为什么呢?因为王阳明到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这个事情还跟他出生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据说王阳明在母亲的肚子里呆了十四个月才出生,出生的时候,他的祖母做一个梦,梦到一个神仙抱着一个婴儿踩着祥云从天而降。王阳明出生后,就取名为王云。可是生下来五年,王阳明都不会说话,直到有一天,有个道士从他家门口经过,看了一眼王阳明,说了一句话:“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就是这孩子不错,就是道破天机了。家里人一听,明白过来,马上把云字改掉,改名为守仁。王阳明的名字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一改名,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会说话了。这个事情靠不靠谱,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但是,自从王阳明会说话以后,就显示出特别的不同。有一天,他的祖父发现王阳明在背诵诗文,祖父很奇怪,说你怎么会背啊。王阳明答:我以前听你读过。说明这孩子特别聪明。到了王华中了状元当京官的时候,祖父带着十岁的儿子王阳明到京城去团聚,走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晚上祖父设宴招待朋友。这时候,王阳明突然说:爷爷,你给我笔!干什么用呢?我要写诗!王阳明拿起笔就写了一首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首诗听起来像打油诗,但很有味道,揭示了观察者位置不同,所看到的事物就会不同的道理。很有禅意。说明王阳明年纪轻轻就具有思辨能力。大家听了,当然就夸,这小孩不错,以后一定像他爹一样,能够高中状元,文章名扬天下。结果十岁的王阳明甩出一句话:“文章是小事,何足成名?”文章是小CASE,靠它怎么能够成名?狂!确实狂。

    长大以后,王阳明开始上学。有一天,上课的时候,王阳明突然举起手问:“老师,天下何事为第一等人。”什么样的人才是最牛的?老师回答:像你父亲一样,中个状元,那就是第一等人了。王阳明摇摇头,状元每一科都会有,算不上最牛的。老师就奇怪了,状元不牛,你说什么才牛啊。答:唯为圣贤方是第一。要当圣人!老师一听就笑了,你小子的心也太大了吧。因为所谓的圣人,中国下上五千年,数来数去,也不会超过一手之数。孔老师算一个,孟子先生又算一个,再往上,朱熹要算一个。不管怎么样,王阳明似乎已经立下了人生的目标,要成为一个圣人。但是,怎么成为一个圣人呢?王阳明去世之后,他的好朋友湛甘泉为他写了墓志铭,里面写道: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于圣贤之学。这就是阳明五溺说,王阳明年少的时候,曾经沉溺于五样东西:任侠、骑射、辞章、道家、佛家,最后才拜到儒家门下。其实,这就是王阳明在成圣道路上的摸索。比如辞章,做文章。王阳明的文章写得很好,但通过文章成圣是他最早放弃的,他后面就教育自己的学生,说文章写得再好没也用,像柳宗文这些顶多是个文人。李白杜甫这些顶多是个诗人。成不了圣人。那还有什么途径呢?任侠、骑射,修练武艺,学习兵法,成为兵圣!小的时候,王阳明就喜欢排兵布阵,自己搞一些小旗子发给小伙伴,他坐在中间指挥。父亲王华下班回来,看到儿子不好好读书,在这里搞打仗游戏,气不打一处来,张嘴就骂,咱们家向来以读书为要事,你搞这些有什么用?王阳明反问了一句:读书有什么用?父亲告诉他:读书读得好可以当大官,像你老子我能考中状元,就是读书读得好。王阳明又问道:父亲中了状元,是不是子孙世代都是状元?王阳明想得挺美,状元也能世袭的?他老子听了也笑了,这个只管一代,你要想中状元,还得自己读书。王阳明摇摇头,“只管一代,那状元也没什么希罕的。”史书上没记载王华先生听到这句话的反应,要我是王华,我当场脱了这小子的裤子打!又有一年,王阳明十五岁,当时,鞑靼人经常进犯大明朝。王阳明找到父亲。“我跟你商量个事。”“什么事?”“我准备给皇帝上个书,让皇帝拔我一万人,我扫平敌寇,保家卫国。”修养特别好,从来不打孩子的王华也怒了,大吼道:“你狂到有病了,你想找死吗!”我特别同情王华先生。父亲这一关都没过,更不用说皇帝了。王阳明只好自己干。偷不溜的骑匹马出了居庸关,跑到塞外踩点去了,还碰上了两个鞑靼人,王阳明二话不说,搭弓就射,对方吓了一跳,掉转马头就跑。就这样,王阳明大摇大摆的考察了一番,回了家还做了一个梦,梦到了汉朝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他打小的偶像。醒来之后,他写了一首诗: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当年马援平定交趾之后,曾经埋下一个铜柱,上面写着“铜柱折,交趾灭。”王阳明很羡慕,为人当如马伏波,以后我也要征战沙场,建立不世功业。除了马援,王阳明还有一位偶像:曾经三次出塞收复河套的名将王越。王阳明也梦到过王越,梦中王越把他的佩剑送给王阳明。很有缘,王阳明考上进士,参加工作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替王越修坟墓。给偶像修坟,王阳明干劲十足,很快就把墓修好了。王越的家人为了感谢他,真把王越生前的佩剑送给了王阳明。王阳明大受鼓舞,回京后就写了一篇报告:边防八策。要怎么整理军务。信心满满,可是递上去石牛入海,毫无音讯。你一个刚参加工作没一年的工地小子就想抢兵部尚书的饭碗,你太狂了点吧。你还是搬砖去吧。看来,成为兵圣这条路也堵死了。那还有没有别的希望呢?王阳明没有放弃,他还有另外两条道:道跟佛。这是什么道呢,关注这个专栏,我们下一节再说。十七岁那天,王阳明的父亲给他说了一门亲事。王华在京当官,不方便主持婚事,就让王阳明到南昌岳父家里完婚。婚礼当天,什么都准备好了,突然发现最重要的一个人不见了。王阳明失踪了。到了晚上都不见回来。难道是嫌新娘不漂亮逃婚了?新娘赶紧告诉父亲。王阳明的岳父派人去找,一直找到第二天的早上,终于找到王阳明了。王阳明在哪里呢?一座道观里。也不知道为什么,王阳明在新婚这天突然开溜了,跑进这个道观,跟里面的道士聊起来天,据说这个道士还传他吸纳之法,他一学就上了瘾,跟这个道士面对面你呼我纳的对坐了一整夜。新婚之夜,不跟老婆对坐,跟道士对坐的,王阳明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到了献边防八策被直接忽视之后,王阳明有点气馁,请了病假,跑到九华山的一个悬崖上,跟在这里隐居的道士论道。差一点,王阳明就准备当一个道士了。那历史上可能会多一个名道士,少一个圣人了。除了从道这个途径求圣,王阳明还准备从佛入手。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忆诸弟》,里面有两句: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人间不好玩,人间不值得,我干脆到山里当个道士,当个和尚算了。可最终,他都放弃这两条道路。因为他发现自己有一个无法割舍的东西。休病假期间,王阳明跑到了西湖的虎跑寺去玩。他听说这里有一个僧人已经坐关三年,整天闭着眼睛闭着嘴,不说话也不看人。王阳明去了之后,大摇大摆的走到这个和尚面前,说你这个和尚一天巴拉巴拉说什么啊?又整天睁着眼东看西看什么?和尚吓了一跳,赶紧起身,好像自己的禅机被道破了。他说:我已经不说不看三年了,你怎么说我说个不停,看个不停呢?王阳明反问道:你是哪里人,你离开家多久了?和尚答:我是河南人,离家十多年了。“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家里有一个老母,不知道死活。”“你想他不?”“怎么能不响了啊。”和尚的表情有些悲伤了。“你既然想她,就算你整天不说话,心中已经说了,整天不看,心中已经看了。”僧人抬起了头,向王阳明合掌为礼:还请多多开示。王阳明说:“父母天性,本来就是割舍不断的,你不能断绝六根,这是人的真性情,没什么好羞愧的。你就算整天呆坐,也不过是心里乱成一团麻。俗语说:爹妈就是我们的灵山佛,你不敬爹妈敬什么啊。”王阳明的话一说,和尚泪流满面,泪哗哗的流,说:你说得对,我马上回家看老母去。和尚丢下三年的关不闭,收拾铺盖还俗,不当和尚,回家看老娘了。王阳明自己没成圣,但总算成功阻止别人成圣。不过他劝告别人的话,其实正是他自己心中所想的。他也明白了,要从道佛入手成圣,就得出世避世,但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下亲情的。那还参什么道修什么佛?三十四岁那年,王阳明写了一首诗《赠阳伯》: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持。缪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真正的道在儒家的仁里面,我被耽误了三十年,今天我总算知道了,要想成圣,还得从儒家入手。王阳明终于确定了自己封圣的道路,但就在这时,一件倒霉事摊到了他的头上。这是什么倒霉事呢?王阳明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危机呢?在这个人生当中最大的危机面前,王阳明又是怎么化解的?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我们下回继续聊。

    襄阳历史名城到底是有3000多年还是2800年的历史?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chbkj.net/piaget/259523.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