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井、丼,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亦可读作xíng(ㄒㄧㄥˊ)】 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代,属于取吉利之意为氏。 据史籍《穆天子传》记载,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尽的意思。因此有人以井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公第四子邢侯之后井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西周史》、《穆天子传》记载,周朝时期有个大夫叫井利,是周公第四子邢侯之后。 周公,是周朝有名的贤臣和政治家,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儿子周成王姬诵即位时年幼,周公又竭尽全力辅佐周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
周公逝世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台。 在邢侯之后井利的后裔子孙中,多用先祖名字作为姓氏,世代称井氏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姜子牙的后代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源》记载,周朝时期,伯夷的后代姜子牙建立了齐国,而姜子牙的后代中,又有人到姬姓虞国(今山西平陆)当了大官,被虞国国君封到井邑(今山西中条山南部傅岩一带),后又封为伯爵,被人们称为井伯。在井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井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春秋时期的虞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的东北部一带,井氏的始祖井伯是当时虞国的大夫,井氏家族最早的发源地就在古虞国。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诡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晋国军队。
结果,晋军在灭了虢国后的回师途中,顺手牵羊又灭了虞国。
虞国被晋国所灭,井伯的后人纷纷出奔四方,主要在陕西的扶风郡(今陕西咸阳)为生息繁衍中心,后逐渐播迁到全国各地。 井伯传至井奚,在历史上非常著名。井奚早年贫穷困乏,曾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之前,他游历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政治态势等悉之甚详,为他后来帮助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井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在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
井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
结果晋国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井奚被俘。
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嬴任好,井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
井奚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边境的兵丁抓获。
秦穆公后来听说井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国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井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井奚交还秦国,结果以五张黑羊皮换给了秦国。井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井奚推辞说,自己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却认真地说:“那是因为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秦穆公与井奚谈论起国事数日,结果大为赏识,遂授以国政,号称其为“五羖大夫”。这时的井奚已是七十余岁的高龄了,仍然兢兢业业地为秦国的强盛作出了贡献,因此被秦穆公封赏了百里之邑,遂改称为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氏,世代称百里氏。 该支井氏、百里氏、百氏同宗同源。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井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室所有,但分配给庶民使用,每一井田面积为九百亩,每个井块为一百亩,方十里。 井田,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井田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公田收益全部为周王室所有。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耕种井田的农业庶世也随着土地同属于领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还必须交纳一定的贡赋。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外在形式,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 在典籍《孟子》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在典籍《玉篇》中则有注释:“田九百亩曰井,象九区之形,井令辖之。” 井令,全称为井田令,是西周时期井田制度的附属官位,专职掌管井田划定及其监督井田中王田部分(公田)的收益。 在井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田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田氏,世代相传至今,井氏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井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丞,亦称市井丞,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掌管贸易市场。古代,市场以城池中某水井位中心设铺(店),因此又称市井,下属有市丞中士、井史、井下士、以及若干井徒。 在典籍《玉篇》中记载:“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为市也。”隋朝大学者颜师古对此解释道:“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 井丞与市丞的分工有所不同,市丞管理市场中的经营、科税、执法等,而井丞则在更高层面予以管理,包括设定市场。 在井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井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官位。 古代,“井”与“刑”二字通用,井伯即刑伯,专职掌管刑法。这在史籍《左传》中游明确记载:“有井伯,即刑伯。” 在鲁国、齐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大国中,皆称刑伯为井伯,而在晋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大国中,则称刑伯。战国中期以后,七雄大国多统一称为刑伯。 在刑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xíng(ㄒㄧㄥˊ)。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卫国贵族句井疆,属于以先祖姓氏省文简化为氏。 孔子弟子句井疆,后为井氏。 句井疆,亦称勾井疆,复姓句井,名疆,字子疆,春秋末年卫国人,是孔子的弟子,为七十二贤哲之一。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其为“淇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再封其为“滏阳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封其为“先贤”。 在句井疆的后裔子孙中,有将家族姓氏“句井氏”省改为单姓井氏者,这在历史文献《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正确读音作jǐng(ㄐㄧㄥˇ)。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和尔钦氏,亦称合答斤氏、哈塔斤氏、合底忻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母阿兰豁阿三子不忽合答吉所组建的古老部落名称,世居扬什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rcin Hala。 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和尔钦氏多冠汉姓为井氏,正确读音皆作jǐng(ㄐㄧㄥˇ) 得姓始祖:井利、井奚(百里奚)、井伯、句井疆。

西周到底有多少诸侯国?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够说的清楚。虽然《荀子·儒效》记载,“(周武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但实际上经过历代周天子的分封,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早已超出了这个数字。其中,仅见诸于《史记》的,便有多达一百多国,每个爵位简单列举几个。
公爵国
1、东虢国(前1046年至前767年):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周文王之弟虢仲于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建立虢国,史称东虢国。周平王四年(前767年),东虢国被郑武公所灭,其后裔虢序则被周平王封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县),建立北虢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攻灭北虢国。
2、西虢国(前1046年至前655年):姬姓。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弟虢叔,与兄长虢仲同时就封,被封于雍邑(今宝鸡陈仓区虢镇),建立虢国,史称西虢国。周厉王、周宣王时期,西虢东迁至河南三门峡一带,史称南虢国,都上阳。西虢东迁后,还曾在原地留下一个小虢国,被秦武公于周庄王十年(前687年)攻灭。南虢国则于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被晋献公以“假道伐虢”之计攻灭。
3、虞国(前1046至前655年):姬姓。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派人寻找周太王之子太伯和仲雍的后代,封仲雍的曾孙虞仲于虞(今山西平陆县北),建立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献公采纳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计,晋军灭虢国后,回军途中突袭虞国,虞国灭亡。
4、宋国(前1039年至前286年):子姓。商朝灭亡后,按照分封礼法,国家即使灭亡,胜利者也不能让前朝贵族宗祀灭绝,因而周武王分封时,仍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周武王死后,武庚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纣王的兄长微子启被封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宗祀。宋国先后传承三十四位君主,至宋康王子偃时,因接连与四邻为敌,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国爆发内乱,齐国趁机联合楚国、魏国攻灭宋国。
侯爵国
1、卫国(前1039年至前209年):姬姓。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后于周成王时期随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叛乱平定后,周公在武庚统治地区建立卫国,以平叛有功的康叔为卫国国君。卫国共先后传承41位国君,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国攻占濮阳等地,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名存实亡,仅余国君封号,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卫国最后一任国君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2、鲁国(前1043年至前255年):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将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定国号为鲁。因周公旦要留在镐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于是便派儿子伯禽就封,周成王则下令将奄国和“殷民六族”同时赐予伯禽。鲁国先后传承795年,历三十四位君主,最终于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所灭。
3、邢国(立、亡时间不详):姬姓。周成王为感谢周公旦的辅佐,于是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于商代邢国旧地(今河北邢台)。西周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邢侯搏戎在当时中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末年,邢国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迁,亡于卫国,后转为晋国赵襄子的采邑。
4、晋国(前1033年至前376年):姬姓。晋国的始封君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诸侯国唐国发生叛乱,同年十月被周公旦率军平定,唐国百姓被迁至杜地 ,并于周成王十年(1033年)将叔虞分封于唐国。叔虞去世之后,其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名存实亡,晋静公二年(前376年),赵魏韩瓜分了晋国公室最后的土地,晋静公被废为平民,晋国彻底灭亡。
5、滕国(前1046年至前296年):姬姓。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周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于滕(今枣庄滕州西),建立滕国。滕国共历23位国君,期间曾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被越王朱勾所灭,但不久又复国,最终于周赧王十九年(296年)被宋康王所灭。
6、管国(前1046年至前1039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三弟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州管城区),建立管国。周武王去世之后,管叔鲜勾结蔡叔度、霍叔处、武庚发动武庚之乱,最终被周公旦所灭,管国被废。
7、蔡国(前1046年至前447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五弟叔度于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建立蔡国。后蔡叔度参与武庚之乱,被放逐于郭邻。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分封其子蔡仲重立蔡国。周景王十四年(前531年),蔡国被楚国所灭,三年后又复国,迁都于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后因随吴国攻楚,而在楚国逼迫下又迁都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周贞定王二十二年(447年),蔡国终被楚国所灭。
8、齐国(前1044年至前221年):姜姓。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封姜尚于营丘(后改临淄),建立齐国。齐国乃是周朝时的东方大国,春秋末期时发生“田氏代齐”,姜齐被田齐所取代,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湣王时,齐国因频繁对外用兵,惨遭“五国伐齐”,齐国就此衰弱。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攻灭其他五国后,攻入齐国,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秦国一统天下。
9、陈国(前1046年至前478年):妫姓。陈国的首封君是舜帝的嫡裔妫满,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便将长女太姬嫁给了他,并其于陈之株野(今河南拓城),后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让其奉承舜帝的宗祀。陈国共历二十五位君王,期间曾两次亡国,又两次复立,最终于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被楚国所灭。
10、蓟国(西周初至前七世纪):祁姓。蓟国本为商朝时期小国,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封尧帝后裔于蓟(今北京市区西南)。公元前七世纪前后,蓟国被燕国吞并,蓟后来成为燕国的都城。
11、杞国(西周初至前445年):姒姓。杞国早在夏商时期便已经存在,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派人找到夏禹的后代东楼公,并将其分封到杞地(今河南杞县),建立杞国,奉承夏朝君主的祭祀。杞国初封时为公爵,但后来降为侯爵,至春秋后又降为伯爵。杞国先后多次迁都,最终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亡于楚国之手。
12、纪国(前1046年至前690年):姜姓。纪国的始封君为姜尚次子,于西周初年被分封于纪(今寿光市),是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北的诸侯国。因齐哀公被烹事件,齐国与纪国结怨,一直想要吞并纪国,纪国则与鲁国结盟抗齐。然而,由于周庄王六年(前691年)分裂,纪国最终还是于次年被齐国所灭。
13、杨国(前786年至前7世纪):杨姓。西周末年,为了抵御猃狁的进攻,周宣王于前786年分封自己的儿子尚父为杨侯,建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一带)。杨国最终被晋献公所灭,杨地则被封给了晋献公的弟弟伯侨。
伯爵国
1、秦国(前770年至前207年):赢姓。秦国早年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于西陲艰难求存。西周末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时,秦襄公派兵护送,因此被封为诸侯,得以正式位列诸侯。秦穆公时期,秦国称霸西戎,后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遭遇百年衰弱,历经秦孝公“商鞅变法”,秦国才得以再次崛起,后经六代君王努力,秦国最终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但统一天下后的秦国,也仅仅存在了两世,便于前207年亡国。
2、郑国(前806年至前375年):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将自己的幼弟姬友封于镐京附近,国号为郑。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武公东迁至河南,建都于郑(今河南新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
3、燕国(前1044年至前222年):姬姓。姬奭为周武王之弟,曾跟随周武王参加“牧野之战”,西周建立之后,被周武王分封于燕地。此后,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进入战国之后,燕国因内乱而国势衰弱,虽然燕昭王时一度中兴,但燕昭王之后却又继续衰弱,“长平之战”后因接连败于赵国而沦为弱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燕国被秦将王贲率兵攻灭。
4、魏国(前十一世纪至前661年):姬姓。注意,不是战国七雄那个魏国。而是西周初年,由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但始封君目前已无记载。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魏国被晋献公所灭,魏地被封给了毕国后裔毕万,毕万遂改魏姓,而这也是晋国魏氏的来源。
5、曹国(前1046年至前487年):姬姓。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册封六弟叔振铎于曹,建立曹国。曹国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乃是西周时期的大国,与鲁国一起镇守东方。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曹国也沦为了二流国家,更成为了晋楚争霸的直接受害者,国势一日不如一日。曹伯阳十五年(前487年),曹国被宋景公所灭。
6、郕国(前1046年至前408年):姬姓。西周立国后,周武王册封弟弟姬武于郕,建立郕国(今山东济宁汶上县古城村)。春秋时期,郕国夹在卫、齐、鲁等大国中间,逐渐沦为附庸。郕国曾于前686年被鲁国和齐国所灭,但之后又得以复国。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年),郕国最终被齐国所灭。
7、霍国(前1122年至前661年):姬姓。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分封自己的八弟姬处于霍(今山西霍州一带),建立霍国。武庚之乱后,姬处被废为平民,但其封国则由其子继承。
周惠王十六年(前661年),霍哀公姬求认为周成王对于祖先姬处处置不当,于是自称霍公,变伯爵为公爵。晋献公得知后,遂出兵攻灭霍国。
子爵国
1、吴国(前12世纪至前473年):姬姓。吴国乃周王族诸侯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其立国早于西周。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曾派人找太伯、仲雍的后代,先找到仲雍后裔周章,但周章当时已经是吴君,于是周武王便将其仍封于吴,另封其弟虞仲建立虞国。从春秋中期开始,在晋国的帮助下,吴国逐渐崛起为东南大国,甚至一度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在越国的复仇之战中,吴国被灭。
2、楚国(前1042年至前223年):芈姓。楚人早年在商王朝的驱使下被迫南迁,后辅佐周武王推翻商王朝,但在分封时却并未获封。直到周成王时,楚人才被封为子爵,获封于丹阳一带。历经数百年发展,至楚成王时,楚国已经成为南方大国,后不断兼并周边小国,开始向中原挺进,更是在楚庄王时“问鼎中原”,后于晋国长期争霸。不过,进入战国之后,楚国因变法不够彻底,导致逐渐落后于列国,尤其是“鄢郢之战”后,因丧失江汉平原,楚国日渐衰弱。最终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被秦国所灭。
3、莒国(不详至公元前431年):己姓。莒国本为东夷古国,因辅佐武王伐纣,在西周立国后,仍被封为诸侯国,乃是当时山东地区仅次于齐国、鲁国的大国。早期的莒国,简直就像个难民营,附近诸侯国的国君或贵族遭难,往往会跑到莒国躲避。前431年莒国为楚国所灭。后疑似复国,最终为齐所灭。
4、邾国(不详):曹姓。周武王时期,分封孙挟于邾,为鲁国附庸,邾国虽然自周初立国,但直到春秋时期的邾君克(仪父)之时都没受周天子册封,无爵位,其国君只称“邾君”,后至春秋时才在齐桓公的奏请下,得以册封为子爵。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所灭。
5、巴国(西周初至前316年):姬姓。巴人早在夏朝时便已经建国,后因参与武王伐纣,而在西周立国后被封为子爵国。春秋时,巴国与蜀、楚、邓、庸等为邻,后因楚国崛起而受到压迫,从汉水流域南迁至长江干流,多次与楚国交战。战国时,巴国与蜀国交战,却被秦国趁虚而入,最终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6、越国(前2032年至前222年):姒姓。越国起源更早,夏朝时便已经存在,西周时获封子爵,越国一直都是东南大国,但却始终难以向外扩张。春秋时期,吴越两国长期争霸,灭吴后更是称霸于东南。不过,进入战国后,越国可就跟不上节奏了,后因越王无疆攻楚阵亡,越国陷入内乱,分崩离析,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男爵国
许国(约前1043-前375):姜姓。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许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许国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的西周时期的子爵国。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许国被郑国所灭,次年又在楚国的扶持下复国。周烈王元年(前375年),许国最终被楚国攻灭。
除了以上之外,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还有韩、钜、剡、任、藤、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南燕、徐、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甘、荣、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遂、谭、代、黄、项、耿、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等国。
井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17位; 井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代,属于取吉利之意为氏。 据史籍《穆天子传》记载,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尽的意思。因此有人以井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jǐng。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公第四子邢侯之后井利,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西周史》、《穆天子传》记载,周朝时期有个大夫叫井利,是周公第四子邢侯之后。 周公,是周朝有名的贤臣和政治家,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辅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儿子周成王姬诵即位时年幼,周公又竭尽全力辅佐周成王,稳固了周成王的统治地位。周公逝世后,周成王为报答周公辅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台。 在邢侯之后井利的后裔子孙中,多用先祖名字作为姓氏,世代称井氏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姜子牙的后代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源》记载,周朝时期,伯夷的后代姜子牙建立了齐国,而姜子牙的后代中,又有人到姬姓虞国(今山西平陆)当了大官,被虞国国君封到井邑(今山西中条山南部傅岩一带),后又封为伯爵,被人们称为井伯。在井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井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井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在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室所有,但分配给庶民使用,每一井田面积为九百亩,每个井块为一百亩,方十里。 井田,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井田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公田收益全部为周王室所有。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耕种井田的农业庶世也随着土地同属于领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还必须交纳一定的贡赋。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外在形式,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 在典籍《孟子》中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在典籍《玉篇》中则有注释:“田九百亩曰井,象九区之形,井令辖之。” 井令,全称为井田令,是西周时期井田制度的附属官位,专职掌管井田划定及其监督井田中王田部分(公田)的收益。 在井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田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田氏,世代相传至今,井氏正确读音作jǐng。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井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丞,亦称市井丞,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掌管贸易市场。古代,市场以城池中某水井位中心设铺(店),因此又称市井,下属有市丞中士、井史、井下士、以及若干井徒。 在典籍《玉篇》中记载:“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为市也。”隋朝大学者颜师古对此解释道:“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 井丞与市丞的分工有所不同,市丞管理市场中的经营、科税、执法等,而井丞则在更高层面予以管理,包括设定市场。 在井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jǐng。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井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井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官位。 古代,“井”与“刑”二字通用,井伯即刑伯,专职掌管刑法。这在史籍《春秋左氏传》中游明确记载:“有井伯,即刑伯。” 在鲁国、齐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大国中,皆称刑伯为井伯,而在晋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大国中,则称刑伯。战国中期以后,七雄大国多统一称为刑伯。 在井伯(刑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井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井氏、刑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xíng。 第七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卫国贵族句井疆,属于以先祖姓氏省文简化为氏。 孔子弟子句井疆,后为井氏。 句井疆,亦称勾井疆,复姓句井,名疆,字子疆,春秋末年卫国人,是孔子的弟子,为七十二贤哲之一。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封其为“淇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再封其为“滏阳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封其为“先贤”。 在句井疆的后裔子孙中,有将家族姓氏“句井氏”省改为单姓井氏者,这在历史文献《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正确读音作jǐng。 第八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和尔钦氏,亦称合答斤氏、哈塔斤氏、合底忻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十一世祖母阿兰豁阿三子不忽合答吉所组建的古老部落名称,世居扬什木(今辽宁彰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ercin Hala。 清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和尔钦氏多冠汉姓为井氏,正确读音皆作jǐng;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chbkj.net/piaget/262583.html